#头号创作者激励计划#杠杆配资业务
只要499,你也能拥有一套防空系统,心不心动?
当然,它不反导,而是反蚊!
这台号称全球首款“便携式激光反蚊防空系统”,是黑科技还是智商税?
大家好我是火箭叔,今天扒一下这个在众筹平台,收获超100万美元支持的“蚊界核弹”。
它每秒能防御多达30只蚊子,为你创造一个半径达6米的无蚊穹顶,可谓是灭蚊届的终极杀器。
那激光到底怎么灭蚊?它有危险吗?
首先,我们来看看它是怎么“开火”的。在它身上,装有一枚高精度的激光雷达,它会向四周高速发射上千次不可见的光脉冲,光束遇到飞行中的小昆虫时会反射回来,系统会在3毫秒内迅速计算出目标的距离、体型、飞行角度,然后锁定位置;接着,第二道高能脉冲激光精准打击——在狭小的几个毫米范围内瞬间聚焦,灼烧蚊子的翅膀或融化其体内的水分,将它们“蒸发”殆尽。其扫描速度每秒可以高达5万次,从而真正实现时间和空间上的无死角。难怪火得那么彻底。
可激光灭蚊也并非万无一失。目前技术仍面临三大难题:一是要做到“螨虫大小”的移动目标追踪,飞速飞行、微小机身、环境干扰,比如灰尘、小昆虫乱入等等,都可能导致漏击或误击;二是激光安全必须严格受控,家用环境里任何超出Class 1级别的高功率激光器,都得通过严苛的国际/国内认证,稍有疏漏就可能伤人或引发火灾;三是成本居高难下:激光器、扫描模块、AI芯片、毫米波雷达、金属外壳、防水设计……堆下来几百美元起步,普通家庭用起来并不划算,也难以同电蚊拍、蚊帐、驱蚊剂等传统方案竞争。
其实,激光灭蚊的想法诞生于2007年,比尔和梅琳达·盖茨基金会为剿灭疟疾开会时,前美国“星球大战”计划科学家Lowell Wood就提过用激光打蚊子;2008年他的团队Intellectual Ventures推出了第一个“光子围栏”原型,能在实验室里以类似速度识别并击落蚊虫,问题是体积巨大、算法尚不成熟;2015年,中国有团队试验过“激光灭蚊炮”,用激光雷达和SLAM算法跟踪,但安全互锁、误识别率高,至今没商业化;2021年,俄罗斯一位博士用树莓派和1瓦激光器做了小型原型,也只能在室内缓慢测试;直到最近,来自常州的这位工程师把硬件成本和AI识别算法结合,才把体积缩到跟智能音箱差不多大小,算是第一次真正走向大众视野。
这台机器的出现,标志着激光灭蚊技术跨过了“真·可用”的门槛:它把科研原型的“天价实验室”变成了“你我都能掏钱买到的黑科技”,也意味着无蚊时代或许不再只是梦。未来如果能在算法上更成熟、硬件大规模量产、成本持续下降,我们或许真的能在户外露营烧烤、湖边垂钓时,再也不用担心蚊虫叮咬了。
益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