配资门户app官方版
编者按
今年,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时隔10年再次召开,一个时代的城镇化进程画上了逗号,也标志着我国城镇化的下一阶段正式开启。城市发展从增量扩张走向存量提质,与广州的“老城市新活力”时代命题不谋而合。以城廓为棋盘,广州观势落子谋篇布局,力求在城镇化进程中赢得时代红利,抢占发展先机。
结合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,南方+《广州城市更新“慧”思考》专栏将与城市更新智库、专家等合作,共同推出一组解读会议精神的系列报道,从多角度阐释广州城市更新的得与失、取与舍、守与创,剖析项目、解读精神、建言献策,共同记录与思考广州城市更新的历史与未来。敬请垂注!
下半年,继时隔10年的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后,《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也紧随其后,再次奠定了城市更新在城市工作发展大局中的重要地位。今年以来,随着重磅会议与文件的相继出台,为我国下一阶段的城镇化发展指明了方向。
犹记得2015年的城市工作会议,彼时,高速城镇化下的“城市病”亟待解决,而今,新提出的“五个转变”“五个更加”,体现着城市发展理念在时代中的深刻变革,城市高质量发展也有了更清晰的解读——内涵式发展。
新千年伊始,城镇化发展的排头兵广州,从“南拓、北优、东进、西联”的八字营城方针出发,将云山珠水拥入山城田海。现如今,广州迈向了“老城市新活力”的存量提质阶段,正映射着两次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总结的城市发展规律。
明镜所以照形,知往方可懂今。在城镇化发展进程中,特别是城市更新这盘大棋局中,广州赢得了什么?正准备怎样出招?我们以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为契机,回首来路,思考广州下一步将如何对弈。
谋势者,乘时而为
古人云:善谋者谋势,不善谋者谋子。虽有智慧,不如乘势顺时而为。广州的城镇化发展进程,是一路勇闯善为的实践探索,顺应了一座超大城市的发展规律。
作为全国一线城市,广州城镇化率高达87.24%(2024年,广州市统计局数据)。不仅城镇化率高,广州的城市发展也快于、早于不少城市,早在2000年时,其城镇化率已达83.79%(广东省统计局数据)。
城兴而人聚,人聚而业旺。曾经,轰轰烈烈的城市建设与更新,框出了广州新风貌,改出了空间新价值,靓出了宜居新民生……
2008年,广州市以“三旧”(旧村庄、旧城镇、旧厂房)改造试点城市为契机,充分利用省“三旧”政策试点机遇,加速对当时城市扩张未征收土地的盘活,形成了对“城中村”的早期试验性改造。彼时,便捷流程的行政流程,让猎德、琶洲、杨箕等城中村迅速迎来市场青睐,一场场爆改形成了珠江新城、琶洲等城市重点地标区。
广州T.I.T创意园改造前后,微信总部所在地。
增量时代的广州城,“八字方针”刷新了城市封面,高耸入云的摩登大楼成为国际大都市的新裳。就在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召开的那年,2015年,广州全面完善政策体系——“1+3”城市更新体系强化了“政府引导+市场主导”的高效模式。
此后至今,广州“三旧”改造以此为蓝本,并在2020、2022年间持续完善成“1+1+N”政策体系等,将《实施方案》与系列《工作方案》配套发布,统合城市更新九项重点工作,并较早提出城市更新“去地产化”。从此,广州城市更新由“三旧”改造转向了系统性有机更新,城市更新不断延伸,在更广范围发挥着作用。
永庆坊,是广州率先发起逆向思维的有机更新代表作。这是全国首个旧城减量规划项目,摒弃了大拆大建的更新模式,开启了城市再开发的前瞻性思考——在存量乃至减量中提质。永庆坊,以空间质变在广州乃至全国推动了老城复兴进程。随着“代表作”们相继问世——TIT、公美港、琶醍、广钢广船等工业时代印迹被保留,广州没有在城市扩张中“抹去”历史,而是给人们留下了城市发展的集体记忆。
回顾参与广州城市更新工作的18年历程,广州现代城市更新产业发展中心创始院长江浩谈到:广州持续分类探索不搞“一刀切”,根据不同区域的历史脉络、空间特征与发展阶段,因地制宜制定差异化更新路径;始终将“村声民生”放在首位,充分尊重村民、居民的意愿与权益,以共建共治共享机制推动公众参与,真正让更新成果惠及于民。
但不可否认,广州在城市更新过程中也有反思:政策实施反复,很多项目在推进过程中犹豫不决,错失良机;相关部门博弈多、缺少统筹,“运动式”的城市更新也曾出现,以至面对房地产下行期,缺少社会力量参与,项目后续乏力。
通过参与海珠区凤和村改造、白云区罗冲围片区改造、永庆坊微改造等代表项目,江浩认为:城市更新核心原则在于坚持多元与融合——既保留历史记忆与地域文化,又注入新产业、新功能;既改善人居环境、提升空间品质,又促进产城融合、职住平衡与社区协同发展。这种兼顾效率与公平、传承与创新的更新理念,正是广州能够稳步推进城市再生、贡献湾区经验的关键所在。
兵无常势,水无常形。没有一劳永逸的政策,没有随机复制的成功。在大势所趋时抓住机遇,便是“飞蓬遇飘风而行千里,乘风之势也。”回首过往,大城大势已在时代中定框,广州曾顺势而为,同时,也在探索与创新中充当了造势者的角色,终成就了其城脉、商脉、文脉的绵延不息。
善弈者,通盘无妙手
今年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了一个重要论断:“我国城镇化正从快速增长期转向稳定发展期,城市发展正从大规模增量扩张阶段转向存量提质增效为主的阶段。”随着城市规模与格局相对固定,城市再开发转向中心区域,城市更新在城市发展的议程设置中位次渐高。
继国务院办公厅发布《关于在超大特大城市积极稳步推进城中村改造的指导意见》,国家支持城市更新的力度不断增强。今年5月,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发布《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》;近日,《关于推动城市高质量发展的意见》公开,文件进一步落地中央城市工作会议精神,将城市更新作为存量提质的重要抓手。
当前,广州市积极实施城市更新行动,成为获中央财政支持的试点城市。锚定着“一年开局、三年攻坚、五年见效”的艰巨目标,广州启动了新一轮城中村改造,截至目前,该轮52个改造项目全部开工,全市集中精力打造城市更新四大重点片区,紧跟国家城市更新窗口期红利。
康鹭片区城中村。
善弈者,通盘无妙手。20年来,从“三旧”改造的排头兵,到率先在全国落地新一轮城中村改造,广州城市更新的成绩得益于抓住了国家、省自上而下的政策红利。在看似无制胜妙手的布局中,广州落子观全局,紧抓每一次可以改善环境风貌,推动城市转型发展的良机。
从政策更迭到实践方法论,一路走来,广州因地制宜大胆求索新路径,借助房地产行业发展大势,将城市更新与房地产发展互进互促,经历了良性互动的大发展时期。同时,也在激流勇进的建设洪流中,及时掌握风向标,引领城市建设的新浪潮。
走到今天,我国城镇化发展已摆脱大拆大建的粗放模式,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,城市要走内涵式发展新路径,城市高质量发展将以建设创新、宜居、美丽、韧性、文明、智慧的现代化人民城市为目标。城市工作的“五个转变”突出了对推动城市结构优化、动能转换、品质提升、绿色转型、文脉赓续、治理增效等更高要求。
过去,广州的城市更新可谓含“金”量十足,这在经济增速近双位数的高速增长时代不是件难事。回首过往,广州充分发挥有效市场对城市更新的推动作用。如今,城市更新面临着市场下行的巨大挑战,在房地产市场进入结构性调整时期,城市更新的含“智/治”量需要及时跟进,治理的智慧,需要广州不仅能借好国家政策的东风,更要因地制宜把握节奏,创新实践方法论,以应对下行压力可能带来的风险。
广州是城市更新工作的先行军,这意味着它一方面可以饮到政策红利的“头啖汤”,但硬币的另一面,是早期实践的深刻烙印,导致对市场化时代的惯性依赖,也让广州失去了船小易转舵的轻快。
“广州是最早探索综合评价城市更新的”,广州现代城市更新产业发展中心执行院长魏慧丽如是评:“为此我们团队研究提出5大标准12个评价维度,从经济、社会、生态、人文、公众满意等多方面,同时采用硬性指标数据和软性评价数据,与全国、湾区特色城市对比。广州城市更新的实践,正逐渐成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范本,其成功经验值得深入梳理与总结,形成可供湾区兄弟城市借鉴的‘广州模式’”。
经过十余年的项目研究,在魏慧丽看来,探索分类更新、尊重民生民意、以点带面推广、建立统一标准、加强政府统筹等,是广州过往和现阶段先进经验的沉淀,更是未来需要一如既往的坚持。
广州老中轴线,越秀山体育场周边的城市风貌变化。
谋定后动,动则必成
虽说占据着发展的天时,试点的地利,但广州实施城市更新行动的根本仍在“人”。中央城市工作会议强调转变城市发展理念,更加注重以人为本。这意味着接下来广州城市更新工作,更要懂得做通人的工作,满足人的需求,实现惠民生扩内需,两手抓两手硬。
从一众业界大咖和机构的解读看,我们更易理解今年城市工作会议的要义: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原总经济师杨保军表示,坚持城市内涵式发展,要求城市工作改变过去重建设、轻治理,上项目、求速度的发展模式,更加关注人的需求,问需于民、问计于民……
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院长王凯认为:“从规模扩张到内涵提质,意味着城市发展从过去主要依靠土地、资本等传统要素投入,转向依靠知识、数据、技术、管理等新型要素投入,追求更高质量、更有效率、更加公平、更可持续、更为安全的发展。”
广州现代城市更新产业发展中心表示:“未来要大力鼓励更多采用‘微改造’模式,通过对存量的精细化提升焕发社区活力。强化城市更新与产业转型升级的联动,将更新过程作为导入新经济、新业态的契机,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持续动能。在此过程中,要积极拉动社会力量广泛参与,构建多元共治格局;并重点扶持专业的第三方运营团队,为其赋能,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,确保更新项目长期可持续。最终,这一切都需要建立在部门间更多融合政策的基础上,打破行政壁垒,形成规划、建设、管理、产业政策协同一致的‘一盘棋’合力,从而真正实现更高质量、更有效率、更加公平、更可持续、更为安全的城市高质量发展目标。”
城市更新是一个庞杂的系统性工程。曾经,广州率先提出城市更新去“房地产化”理念,并通过明确九项重点工作,延展了城市更新的范畴,摒弃了拆旧建新的项目化思维。近年来,广州对于城市更新工作的理解逐步转变,不再仅将其视作空间的增值手段,更是撬动经济、民生、生态等多维效益的杠杆。
随着城市更新理念逐渐转变,广州谨记“谋定而后动,动则必快,动则必成”的方法论。从片面追求速度、进度的教训中走出来,以更加开放笃定的心态,让城市更新惠及更多外来人口、新广州人。通过编制城中村改造“6+1”方案,将城中村改造与“四好”建设、新型建筑工业化、绿色建筑、保障性住房建设、市政管线铺设等工作协同开展,突破单一的空间再造思维,收获一次改造多维效益。
好风凭借力,如何将国家的政策红利真正为己所用,避免政策落地过程中的水土不服,是广州在体制机制创新中需要寻找的出路。因地制宜避免千城一面,是中央城市工作会议提出的又一要旨,广州不偏一隅着眼大局,乘时谋势而动,更应在其间把握好自身的发展特色与节奏,避免随波逐流,敢于直面过去,敢于突破藩篱。
如今,城市更新的新势头在广州已悄然崛起,当花都区集群街、越秀区小石集、海珠区得胜岗、荔湾区白鹤洞的原拆原建项目着力改善民生时,城中村改造的分类处置也在有序执行,广州的新旧模式衔接呼唤更深层、更有力的改革创新,再次蹚出一条自我救赎的新路,唯有如此才能让人们始终相信:广州城市更新谋定后动,动则必成!
采写:南方+记者 郎慧
部分图片来源:广州现代城市更新产业发展中心配资门户app官方版
益丰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